歷史的拓荒者
【職業訪談】綠島人權紀念園區研究典藏組組長謝英從
撰稿者:施又丹;校稿者:陳韻如;攝影:陳姿蓉、陳韻如
歷史系畢業的謝英從,出生於彰化,曾擔任台北二二八紀念館館長十餘年。他將戶籍設於綠島,目前在綠島人權紀念園區人權館擔任研究典藏組組長。
就算經歷重重難關 也要保存歷史還原真相
於綠島東北角,從牛頭山到三峰岩海岸平坦地,面積三十二公頃的國家人權博物館-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,隱身在這群山環繞,蔚藍的太平洋旁,浪花拍打著岸邊,吸引許多遊客在此拍照留念。然而,若將時光倒回一九五○年代,同樣的房舍、相同的美景,卻有著兩樣情。
台灣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在《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》背景下,曾是國共內戰時,關押中國共產黨軍人,以及與匪諜掛勾有嫌疑的民眾。在經歷半個世紀後,經各政府機關通力合作,讓這令人聞風喪膽的監禁之地,轉變為人權關懷的重鎮。二○一二年綠島人權園區掛牌運作後,努力挖掘白色恐怖的歷史真相,除了保存建築現地,同時進行人權史料的調查、研究、典藏。經由展覽等藝文活動重建過去的歷史記憶,目的是讓人權的意念一錘一釘地刻進台灣人民的心中。
謝英從回憶過去成立綠島人權紀念園區時,由於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、長年刮風下雨讓這些用木板搭建的房舍,早已腐化不堪;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及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面臨著改建的命運。還好一九九六年透過許多政治犯前輩極力爭取之下,停止改建工程,相繼保存這兩個重要的歷史遺址,並將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更名為綠洲山莊。
口述歷史還原真相 政治犯對綠島無法割捨的情感
謝英從以綠島鄉誌作為參考文獻,他在研究後發現,鄉誌內容對一九七○年泰源事件留有一段歷史空白。因此他開始著手調查獄中再叛亂案,並同時探討綠島警備指揮部的故事,以建構完整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歷史。面對繁複的研究工作,謝英從表示,目前參考文獻主要從國家檔案局查找資料,並訪談仍在世的政治犯前輩,以口述方式還原歷史真相。
提到口述訪談,謝英從不避諱地說,訪談者有時會有記憶的偏差,這時就需利用客觀資料兩相對照。從時間序列推算受訪者當下年紀,希望勾起受訪者回憶。談及研究過程中的困難點,他說,在海量資料系統中,輸入關鍵字查詢,需耗費龐大的時間與心力。隨著時間流逝,有些政治受難者相繼離世,未來與人權相關歷史考據將需更多人力與各方協助。
「即使政治犯前輩們花大半輩子待在環境極度惡劣的監獄,但面對綠島卻有著無法割捨的濃厚情感。對他們來說,綠島如同第二個家鄉,時常盼望著回到這片土地。即使那段歲月帶來的記憶是難受且痛苦的,但卻無法抹去生命的足跡。」謝英從表示,基於如此,每年綠島國家人權博物館都會藉籌辦綠島人權藝術季,邀請這些長輩,一同在這美麗島嶼的海濱,藉由燭光、音樂、戲劇共同緬懷那段歲月。
來自台灣彰化的異鄉人 深深愛上綠島
人權博物館正式應聘員工分成兩種:一是通過國家考試的公務人員,主要業務包含博物館編制與管理;另一種是在特殊領域上有專業的知識研究,如同研究員謝英從的工作類型,經由公開招募的方式聘請。他也補充說,由於現在研究員仍需執行相關行政事務的統籌與活動規畫,未來也會將自己研究與博物館舉辦之展覽結合。
除此之外,人權博物館導覽員多半是綠島當地三十至四十歲青壯年。他們從小在綠島生活,在耳濡目染下,對當地文化歷史定有更深的情感。謝英從說,利用遊客淡季時,在當地招募人才,透過培訓成為專業導覽員,讓他們自行蒐集資料、訪談政治犯前輩,目的是在導覽過程更具有可信度。
「在綠島工作是一大享受,能夠一邊沉浸在這天然獨厚的景色,還能徜徉在自己所熱愛的工作,是人生一大樂事。」謝英從談起自己的職業,眼神中充滿著自信。他以挖掘過去被忽略的史實為傲,致力於找出最接近真實的資料,以論文發表或公開出版,讓世人了解台灣歷史,喚起大眾集體記憶,共同感受歷史的情感與厚度。